
近日,“马拉松陪跑员月入4万元”、“泰山陪爬年入30万元”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,陪玩、陪逛街、陪诊、陪游、陪拍等陪伴式职业,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,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业态。

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《孤独经济白皮书》显示,2024年我国陪伴服务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。国金证券预测,中国的陪伴经济的市场将达到500亿元规模。
陪伴式职业到底怎么样?我们从身边的朋友的经历和社交平台上网友的分享,试图从他们的经历中,为大家找到答案。
一、当“陪伴”成为一门生意
小凤:兼职陪拍师,一小时几十元起步
朋友小凤大学学的新传专业,因专业要求,购入了一台相机,后面渐渐地迷上了摄影,一开始是免费给朋友拍照提升自己的技术。
去年,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“陪拍师”话题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发布了接单帖。没有想到很快就接到了第一单业务。
客户是从外地来重庆旅游的年轻女孩,与自己同龄,小凤带着她打卡当地知名景点,品牌当地的特色美食,一下午的时间下来,让女孩收获了很多美照,她自己也觉得成就感满满。
随着时间的积累,小凤拍照的专业设备库也逐渐丰富了起来,陪拍的收费价格也从最开始的每小时50元到150元左右。

现在小凤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接一些陪拍服务,在选择顾客之前,会跟对方沟通好自己的收费标准、拍摄设备,以及游玩的一些路线,尽量让双方都能在这短暂的旅途收获值得怀念的回忆。
二、自由职业背后的焦虑
网友星星:能挣钱,但是也焦虑
很多人都在空余时间找副业来挣点外快,我也跟风试了一下,被陪诊工作吸引,是因为它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,并且收入也不错。
但是真的做了这个工作才发现,陪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,挣钱的同时,非常耗费精力。
陪诊的工作主要分为两类,一种是陪同类的,包括排队、取号、沟通协助,陪伴检查等各种服务,另一种是代办类,是为了让那些不能亲自来办理的客户服务的,包括取药,问诊,出具收据等工作。
除了琐碎的事项之外,还需要安抚一些客户的情绪,有时候还会受到一些质疑和委屈,但是能帮到人,被客户需要的成就感,会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。

但是与此同时,自己也在焦虑,一方面是因为,做陪诊师的天花板比较低,另一方面是收入的来源主要还是取决于客单量,收入也并不稳定。
写在最后:
越来越多陪伴式职业的兴起,其实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,背后是社会需求的深刻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。
在现在快节奏,高压力的生活中,陪伴变得越来越稀缺,人们对情绪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,很多人愿意付付费从陌生“搭子”身上找到信任和温暖。

陪伴式职业是当前社会结构催生的全新需求,作为新兴职业,它是一片商业蓝海,而且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。与此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晰服务标准,规范行业的发展,进一步引导陪伴经济良性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