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朋友小麦分享:年前组织架构调整后,我的工作量是原本的1.5倍,工作一直很忙很累,现在每天被“不想上班”的念头折磨,负面情绪很重,快要调整不过来想要离职了。
在社交平台上,也看到越来越多的“不想上班想要辞职”的帖子,但是我想说,有时候不想上班真的不需要辞职。
一、让人厌倦的,是工作的价值条件
我们从小就被要求:要符合外界期待,才能得到奖励。例如:
上学的时候,父母会说考到多少名次能收到奖励;工作后,领导会说完成多少KPI能获得奖金、升职……
久而久之,我们就习惯用应该代替想要,用社会标签掩盖真实的感受。

很多人不想上班或者抗拒上班,本质上还是无法接受“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节奏生活”。
二、内心自由,在哪里都能不上班
有人说:受不了一个地方,要么忍要么滚,可是成年人的选择,从来不止“忍”和“逃”,而是重构职场生存逻辑。
人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也可以有plan C、D、E等等更多的可能性。
如果你“厌班情绪”严重,不妨试试下面这些小tips,保护自己的情绪,让自己拥有比较积极的状态。
1.开启“职场静音模式”
有人说:上班的情绪劳动,比工作本身更累,例如:工作中的那些情绪伪装、情绪配合、情绪抑制。
上班只是用自己的时间和劳动成果换取报酬,不必投入过多的情感,领导的评价只是参考,领导的情绪是他个人的课题。

拒绝被过度责任感裹挟,做好本职工作,该展现实力的时候展现,尽可能高效完成工作。
2.做前置性职业探索
小江分享:我上一份工作是电商运营,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,我能学习到很多运营店铺的相关知识,我在业余时间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店,后面店铺稳定之后,我就辞职为自己工作了。
一份工作我们可以不喜欢,但是不要在不喜欢的工作上消耗自己,这样只会让自己失去竞争力,陷入恶性循环。
看过这样一句话:工作要么赚钱,要么赚未来。
我们不妨用创业心态打工,将打工看成一个学习创业、寻找人脉的机会,相当于是一种低成本实验:用主业收入托底,用业余时间试错,花公司的钱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3.找到内心的自由
去年有一句很火的话:“人生不是轨道,而是旷野”,离职博主走红网络,很多人羡慕他们能拥抱旷野,享受自由,但是也很难看到他们背后的焦虑。
朋友小慧分享了自己的经历:因为对体制内的工作感到厌倦,她休了一段时间的假,去云南旅居了半个月,在旅行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内心的自由,才意识到:其实自己想要的不是逃离。
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,也能练习“内心自由”,例如:将自己当作“职场观察员”,将上班当成“观察人性的田野”、在工作之余发展一个小爱好等等,让工作成为你探索世界的资源。

结语:
工作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,我们不必将工作放在自己的对立面。
当然,如果你发现,一份工作已经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,并且无法调整的时候,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止损。
真正自由的人,不是逃离职场,而是拥有能随时离开的底气。
与大家共勉。